当前位置: 初中化学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19年中考化学试卷

更新时间:2019-08-14 浏览次数:494 类型:中考模拟
一、单选题
  • 1. 化学在生活和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列生产活动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 . 海水晒盐 B . 水力发电 C . 粮食酿酒 D . 液态空气制氧气
  • 2. 为建设“美丽中国”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 电动汽车替代燃油汽车可减少大气污染 B . 工业废水直接灌溉农田可节约用水 C . 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 D . 新型化学电池取代干电池,可减少重金属污染
  •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自来水厂净化水的过程中有化学变化 B . 水能灭火是因为水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C . 空气质量级别数目越小,空气质量越差 D . 氮气用于食品防腐,利用了它的物理性质
  • 4. 在催化剂作用下,二氧化碳能高效转化为甲醇(CH3OH),相关反应如下图所示,其中“ ”、“ ”、“ ”表示不同的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该反应的四种物质中有两种氧化物 B . 该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改变 C . 该反应的催化剂在反应前后化学性质不改变 D . 参加反应的乙和生成的丙的质量比为1∶16
  • 5. 配制70克16%的 NaCl溶液,下列操作会使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于16%的是()
    A . 称取氯化钠 B . 转移氯化钠 C . 量取水 D . 配好后装瓶
  • 6.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的种类都不发生改变

    ②冰雪融化的过程中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③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

    ④2Fe3+和3N中的“3”都表示微粒的个数

    ⑤碳-14(14C)原子核内含有6个质子和8个中子

    表示的微粒都带电荷

    A . ①②⑤ B . ②③⑤ C . ②④⑥ D . ②⑤⑥
  • 7. 下列实验方案中,两个方案均可行的是()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一

    实验方案二

    A

    鉴别硬水和软水

    取样,分别加入等质量的活性炭,静置,观察

    取样,分别加入等质量的肥皂水,搅拌,观察产生泡沫的情况

    B

    分离木炭粉和铁粉的混合物

    用磁铁吸引

    在空气中充分加热

    C

    除去CO气体中的|少量CO2

    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和浓硫酸

    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的热CuO粉末

    D

    鉴别NaCl和NaOH两种固体

    取样,分别加水溶解,触摸试管外壁

    取样,分别加水溶解,配成溶液,用pH试纸测定

    A . A                          B . B                           C . C                           D . D
  • 8. 如图是四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20℃时,分别配制四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硫酸铵需要水的质量最少 B . 0℃时,向硫酸铵饱和溶液中加入适量氯化钾固体会析出硫酸钾晶体 C . 氯化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小于氯化铵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D . 用30克硫酸钾固体最多可配制150克80℃的硫酸钾饱和溶液
  • 9. 下列图像分别对应四个变化过程,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 气体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和压强的关系 B . 向等质量的氧化锌和氢氧化锌中分别加入相同浓度的稀盐酸至过量 C . 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D . 向一定量的盐酸和硫酸钾混合溶液中不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
  • 10. 某固体可能含有 CaCl2、Na2SO4、CuSO4、KNO3、Na2CO3 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对其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适量蒸馏水,固体完全溶解得透明溶液;

    ②在①所得溶液中,滴加足量 BaCl2 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后,在白色沉淀中加过量稀盐酸,沉淀部分溶解,且有气泡产生。

    下列对原固体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一定有Na2CO3和 Na2SO4 , 可能有KNO3、CuSO4、CaCl2 B . 一定有Na2CO3 , Na2SO4和CuSO4两种物质中至少有一种 C . 一定有Na2CO3和Na2SO4 , 不含CaCl2 , 可能有KNO3、CuSO4 D . 一定有Na2CO3和Na2SO4 , 不含CuSO4和CaCl2 , 可能有KNO3
二、填空题
  • 11.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请用下列物质的序号填空:

    ①铅    ②石墨    ③甲烷    ④涤纶

    1. (1) 常用的有机合成材料是;
    2. (2) 可用于制铅笔芯的是
三、推断题
  • 12. A~F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表示转化关系,涉及反应为初中常见反应),其中A俗名为生石灰,C为常见的溶剂,C与E元素组成相同。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F的化学式为
    2. (2) B在农业上的用途是(写一种)。
    3. (3) 转化中没有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四、简答题
  • 13. 我国自主设计的大型客机成功试飞,首艘国产航母正式下水,标志着我国的金属材料制造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1) 常温下一些金属的物理性质数据如表。据此可知高压输电线最好选用金属;(填字母);C的合金通常可以做菜刀、锤子等,其合金的硬度5(填“>”、“<”或“=”)

      金属

      A

      B

      C

      D

      导电性(以100为标准)

      99

      61

      17

      7.9

      密度/(g·cm2

      8.92

      2.70

      7.86

      11.3

      熔点/℃

      1083

      660

      1535

      327

      硬度(以10为标准)

      3

      2.7

      5

      1.5

    2. (2) 铁矿石有多种,如赤铁矿(主要成分 Fe2O3)和磁铁矿(主要成分 Fe3O4)等。写出磁铁矿的主要成分与一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 (3) 在Fe(NO3)2 和 AgNO3 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镁粉和锌粉的混合物,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填序号)。

      a.若滤液为浅绿色,则滤渣中可能有锌

      b.滤液中一定有 Mg(NO3)2 , 滤渣中一定有银

      c.若取少量滤液,加入 KCl溶液,无明显现象,则滤渣中一定有铁

      d.若取少量滤渣,加入稀盐酸,产生气泡,则滤渣的组成有三种情况

五、流程题
  • 14. 下图是实验室模拟工业上用大理石(含少量Fe2O3和SiO2)为原料提纯碳酸钙的实验流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已知: ①SiO2 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

    ②氨水呈碱性,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3•H2O+HCl=NH4Cl+H2O

    1. (1) 稀盐酸不能用稀硫酸代替,原因是
    2. (2) 操作a中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
    3. (3) 写出滤液A中加氨水生成Fe(OH)3的化学方程式
    4. (4) 滤液B中加入试剂 X 恰好完全反应,X的化学式为
六、科学探究题
  • 15. 某兴趣小组制取气体并进行探究活动
    1. (1) 如图为实验室制备气体的常用装置。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氧气,应选用的装置是(填字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填字母)

    2. (2) 二氧化碳的用途之一是灭火,但当钠燃烧时,二氧化碳不仅不能灭火,反而会使燃烧更加剧烈。

      (查阅资料)钠燃烧会生成过氧化钠(Na2O2)。过氧化钠是一种淡黄色固体,常温下与二氧化碳或水都能发生反应

      (提出问题)为什么燃烧会更加剧烈?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

      (实验探究)将上述二氧化碳发生装置与如图装置(气密性良好)连接。制备二氧化碳,过一段时间后,G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a处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

      (实验分析)

      ①装置E的作用是除去CO2中的HCl气体,装置F的作用是

      ②G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是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氧气能使燃烧更加剧烈。结合所学知识得出CO2与Na2O2反应的生成物为 (填字母)。

      a、Na2O和O2        b.NaOH和O2       c.Na2CO3和O2        d.NaHCO3和O2

      (总结提高)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但不是所有可燃物失火都可以用二氧化碳来扑灭。

  • 16.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碱溶液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下图所示的实验。

    1. (1) 实验A中,推入NaOH溶液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2. (2) 实验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对B试管中上层清液的溶质成分产生疑问,作出猜想:

      猜想一:只含有NaOH;猜想二:含有NaOH、Na2CO3;猜想三:含有NaOH、Ca(OH)2。同学们取少量B 试管中的清液分别置于甲、乙两支试管中,进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在试管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

      不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三错误

      在试管乙中滴加足量稀盐酸

      猜想二正确

    3. (3) A,B,C,D四个实验中能体现碱化学通性的是(填字母)。小组同学经过 讨论认为 A、B、C、D四个实验并没有探究出碱所有的化学通性。从这四个实验中选择一个,继续加入相关试剂,能得出碱的其它化学通性。实验的方案是(写出操作和现象)。
七、计算题
  • 17. 根据下图所示的实验过程和提供的数据进行计算:

    1. (1) 原混合物中NaCl的质量(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2. (2) AgNO3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精确到0.1%)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