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七校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10月...

更新时间:2019-08-21 浏览次数:91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5小题,共30分。每小题2分。)
  • 1. 一位学者对发生于近代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是:“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崇拜帝国主义“文化”。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应该是( )
    A . 洋务运动 B . 戊戌变法 C . 辛亥革命 D . 新文化运动
  • 2. 学者张益民认为,1927年的挫折,迫使中共领导人重新探讨社会改造的根本道路,中共对农业中国及其革命道路才有了真正的认识。这种认识及行动方向的转变是( )
    A . 农民运动到城市暴动 B . 乡村到城市 C . 反蒋到联蒋 D . 城市到乡村
  • 3. 对中国纱厂1915—1919年盈利指数情况解读不准确的是( )

    年份(年)

    1915

    1916

    1917

    1918

    1919

    盈利指数(%)

    -4.38

    7.61

    36.73

    21.43

    70.56

    A . 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民族资本的压迫 B . 使中国民族工业从此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C . 中国民族工业进入短暂的“黄金时代” D . 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 4. 标语是浓缩的历史,下列标语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外争国权 内除国贼       ②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③打到列强 除军阀         ④众志成城 共赴国难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②④ C . ②①③④ D . ③①②④
  • 5. “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对此歌词解读错误的是( )
    A . 描绘了红军长征的壮美画卷 B . 赞美了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C . 再现了三大红军主力会师的场景 D . 讴歌了红军将士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
  • 6. 从世界范围看,开辟了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的国家是( )
    A . 苏联 B . 英国 C . 美国 D . 中国
  • 7. 1943年2月,罗斯福在致斯大林的一封信中写道“苏联人民取得这一战役的胜利,制止了侵略的浪潮,成了盟军反侵略的转折点。”信中的“这一战役”指( )
    A . 诺曼底登陆 B . 斯大林格勒战役 C . 莫斯科保卫战 D . 日本偷袭珍珠港
  • 8. 位于嵊州、奉化和余姚交界的四明山被称为浙东抗日的“心脏”,是新四军抗日的重要基地之一。新四军诞生于( )
    A . 革命统一战线旗帜下 B . 国共对峙的烽火中 C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 D . 国共签订《双十协定》后
  • 9. 如果以“转”字串起红军长征的历史,图中“重大转折”指的是( )

    A . 井冈山会师 B . 长征开始 C . 遵义会议 D . 长征结束
  • 10. 决定各国不同发展道路的主要因素是(     )


    A . 地理环境  B . 思想文化 C . 具体国情   D . 领导人的喜好
  • 11. 下图是马星驰于1919年在《真相画报》发表题为“玩弄于鼓掌之上”的时事漫画,该画揭露了( )

    A .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B . 袁世凯复辟帝制 C .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遭到不平等对待 D . 国民党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 12. 1937年,冼星海在家书中写道:“六年前的三千万流民的印象,当我还没有忘记的时候,如今又遭到更大的浩劫”。“ 六年前的三千万流民”产生的起因是( )
    A . 九一八事变 B . 甲午中日战争 C . 七七事变 D . 南京大屠杀
  • 13. “《狂人日记》这一本书,是在民国初年时,由鲁迅所写,这一本书以文言文写成,它可以说是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重要书籍之一。”以上这一段叙述中,以黑体、斜体、底线标记起来的部分有一个是错误的,请问应该修改哪一个,这一段叙述才完全正确?( )
    A . 民国初年改为清朝末年 B . 鲁迅改成胡适 C . 文言文改成白话文 D . 新文化运动改成洋务运动
  • 14. 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会对历史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以下搭配正确的有( )

    ①国民党一大——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②北伐战争——中国工人阶级从此登上政治舞台

    ③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

    ④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①③ D . ③④
  • 15. 下图是九年级某同学在比较两次世界大战时做的学习卡,其中描述正确的是( )

     

    A . ①②④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5小题,共50分)
  • 16. 【梦之探索】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问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走过了自强、变法、革命的历程……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脚步并非一条直线。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观念层面,国人每向前迈进一步都异常艰难,但却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

    材料二:孙中山提出,“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

    1. (1) 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列举说出材料一中“器物”“制度”“观念”所对应的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从而概括出近代中国探索之路的特点。
    2. (2) 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孙中山的最终“梦想”是什么?这个梦想是在怎样的国情下提出的。他在1911年底进行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革命取得了哪些成果?
  • 17. 【光之闪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19年元旦,李大钊在《新纪元》一文中写道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它将“带来新生活、新文化、新世界”,中国人民应当走十月革命的道路。

    材料二:“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

    ——张海鹏教授的《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材料三:1924年1月,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形成。……北伐军向全世界发表声明,说明了北伐的爱国目的:从军阀手中解放中国,赢得在各国中的正当的平等的地位。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1. (1) 几个月后中国的哪一历史事件印证了李大钊的“新纪元来”的预言。它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政治影响?
    2. (2) 材料二中所说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由“谷底”到“上升”的转折点发生在上海的小楼。请问是何时的什么事件?为什么说她 “升出了一片光明”?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北伐战争的主要目的。(不得摘抄原文)当时两党合作还取得了什么成果?
  • 18. 【新之征程】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问答下列问题。

    材料:从南湖红船到八一枪声,从井冈号角到长征壮歌,从抗日烽火到建国大业,中国共产党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革命道路。

    1. (1) “从南湖红船到八一枪声”隐含着哪两个重大历史事件?这两个历史事件对于我党找到合适的革命道路分别有着怎样的历史意义?
    2. (2) 共产党走了一条怎样的革命的道路?
    3. (3) 从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过程中,从中你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 19. 【命之抗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以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具有侵略性的强国。日本对中国始终包藏着侵吞领土的祸心。19世纪末,作为“中国之巨祸”的那场战争……在某种意义上也决定了此后半个世纪中日两国的发展前途和命运。

    ——华东师大版《中国历史》

    材料二:“每念家仇国难,丛集一身,早想拼此一腔热血,洒向疆场!”——张学良

    材料四:起来!不愿作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

    ——《义勇军进行曲》

    1. (1) 材料一中称为“中国之巨祸”的是哪场战争?“此后半个世纪”日本又发动了一场大规模侵华战争,哪一事件揭开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序幕?
    2. (2) 材料二中 “家仇国难”始于什么事件?对此,国民党采取什么政策?结局怎样?为报“家仇国难”张学良毅然发动什么事件?这对中国历史进程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3. (3) 根据材料四概括出中国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
  • 20. 【“和”之硕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 (1) 根据中国抗日战争的思维导图规律将A、B处补充完整。
    2. (2) 列举两则落实海报精神的军事行动,并指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3. (3) 根据上面的数据,分析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据此谈谈第二次世界大战留给我们的警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