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物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5-2016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八年级下学期开学...

更新时间:2017-06-06 浏览次数:1149 类型:开学考试
一、<b >选择题</b>
  • 1.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医生用“B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是利用了声能传递信息 B . 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C . 耳熟能详是指声音的传播速度很大 D . 在城市两旁植树种草,这是在声源处减少噪音
  • 2. 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中,能够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的是(   )
    A . 用力吹一根细管,并将它不断剪短,听声音的变化情况 B . 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打鼓面,观察纸屑跳动的情况 C . 把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听闹钟的铃声变化情况 D . 小刚轻声说话,小丽通过“土电话”听小刚的声音
  • 3. (2015八上·鄂托克旗期末) 下列做法利用物态变化放热的是(  )
    A . 运输食品时,为了防止食品腐烂变质,常放些干冰 B . 北方的冬天,常在保存蔬菜的菜窑里放几桶水 C . 夏天,为了凉快,常在地面上洒水 D . 夏天,为了喝到冰凉的饮料,常在饮料中加冰块
  • 4. 下列做法中为了加快液体蒸发的是(  )

    A . 酒精灯不用时要盖上灯帽 B . 农业灌溉中用管道输水代替沟渠输水 C . 蔬菜用保鲜膜包好后放入冰箱冷藏室 D . 洗头后用电吹风把头发吹干
  • 5. 下列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 . 平面镜中的像 B . 水中向上翘起的笔 C . 地上的树影 D . 被放大的眼睛
  • 6.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5m/s B . 强烈的光照到巨大的玻璃幕墙会发生镜面反射,造成“光污染” C . 电影的屏幕选用白色是因为它能反射所有的光 D . 天空中的彩虹是光的色散产生的现象
  • 7. (2016八·酒泉月考) 在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若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磨损,则不能测出准确结果 B . 读数时,估读的位数越多越准确 C . 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能够减小误差 D . 只要方法正确,认真测量,误差是可以避免的
  • 8. 下列关于红外线和紫外线在生活中的应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电视遥控器是靠紫外线来实现对电视机遥控的 B . 红外线、紫外线都能穿过所有物体 C . 红外线、紫外线和可见光不一样,遇到障碍物不能发生反射现象 D . 钞票上隐藏的荧光标记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会显现出来
  • 9.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拍照时成的像与平时照镜子所成的像都是实像 B . 在太阳光下红花反射红光,所以呈红色,如果绿光照在红花上,红花呈黑色 C . 猴子“捞月亮”时,水中的“月亮”到水面的距离等于水的深度 D . 光从空气进入水中,传播方向一定发生改变
  • 10. (2017八下·启东开学考) 甲同学骑自行车去看望乙同学,得知消息后,乙同学步行去迎接,接到后同车返回.整个过程他们的位置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可知(   )

    A . 两同学相遇时甲行驶了4km B . 相遇前甲的速度是乙的4倍 C . 相遇前甲的速度是相遇后甲的速度的1.5倍 D . 整个过程乙的平均速度是甲平均速度的2倍
二、<b >填空题</b>
  • 11. 从物理学角度分析,成语“掩耳盗铃”中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又没有阻止声音的.已知人耳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0.1s以上,现有一根长为17m的铁管,如果你将耳朵贴在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击一下铁管的另一端,则敲击声由空气传入你的耳朵需要s,你会听到次敲打的声音.(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在铁中传播速度为5200m/s)
  • 12. 寒冬,气温迅速降到0℃以下时,学校要求各班级早上暂停拖地,目的是为了防止水发生,避免使同学们摔倒受伤.此时教室窗户的玻璃上会形成一层冰花,这是水蒸气而成的,这层冰花在窗户玻璃的(选填“内侧”或“外侧”).小林回到家中,打开冰箱门,一会儿发现冷藏室的底部上有很多水,这是由于水蒸气的而形成的,这个过程中热量.
  • 13. 如图所示,当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在界面处会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折射角入射角(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当入射光线与液面的夹角为55°,且反射光与折射光相互垂直,则反射角是,折射角是.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时,(选填“反射”或“折射”)角会先到达90°,入射角继续增大时,便没有了(选填“反射”或“折射”)光线.

  • 14. 如图所示是空中的特技跳伞运动员在进行空中造型表演时的情景,只有在他们保持相对(选填“静止”或“运动”),才能形成一定的造型.当他们看大地时,觉得大地迎面而来,这是以为参照物的.机场周围不允许有鸟类飞行,以免撞毁飞机,这是由于小鸟相对于飞机的很大,因而具有很大的动能.

  • 15. 如图所示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装置,其中使用可绕ON转动的纸板的目的一是;二是.实验过程中,纸板与平面镜必须放置.当光沿NO射向镜面时,此时的反射角为,为了得到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规律,应当

三、<b >解答题</b>
  • 16. 按题目要求作图.
    1. (1) 如图甲所示,A′O′是AO在平面镜中的像,请画出平面镜的位置.

    2. (2) 如图乙所示,画出光线a和b通过透镜前后的完整光路.

    3. (3) 如图丙所示,一束光射向玻璃砖,经过两次折射后恰好经过A、B两点.请在图中画出这束光的大致传播路径.

  • 17. 在探究“石蜡和冰熔化的温度变化规律”及“水沸腾的温度变化特点”时,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加热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石蜡的温度/℃

    40

    41

    42

    44

    46

    47

    48

    49

    51

    52

    54

    56

    冰的温度/℃

    ﹣9

    ﹣6

    ﹣3

    0

    0

    0

    0

    0

    0

    0

    2

    4

    水的温度/℃

    89

    91

    93

    95

    97

    99

    99

    99

    99

    99

    99

    99

    1. (1) 在上述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2. (2) 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可以判断:冰加热到6min时,其状态是(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当冰加热到10min时,其状态是(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冰和石蜡中属于非晶体的是;此时水的沸点是
    3. (3) 如图所示是小红探究水沸腾的温度随时间变化作出的图象,这一图象是的,你判断的依据是

    4. (4) 小华发现自己组的水比邻组的水先沸腾,其原因可能是
    5. (5) 在标准大气压下,水银的凝固点和沸点分别为﹣39℃和357℃,酒精的凝固点和沸点分别为﹣117℃和78℃.在做“观察水的沸腾现象”的实验时,应选用(选填“水银”或“酒精”)温度计.
  • 18. 如图所示是小华探究“凸透镜(f=12cm)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实验前他将烛焰和光屏的中心调到凸透镜的主光轴上.表是小华通过实验记录的几组数据.

    实验

    次数

    物距

    u/cm

    像距

    v/cm

    1

    60

    15

    2

    30

    20

    3

    24

    4

    20

    30

    1. (1) 在第3次实验中,为得到清晰的像,像距应为cm,第4次实验时所成的像是(选填“倒立”或“正立”)、(选填“缩小”、“等大”或“放大”)的实像.
    2. (2) 分析表中数据,你发现成倒立实像的大小与(选填“焦距”、“像距”或“物距”)有关.
    3. (3) 当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实像时,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变,要使屏上的像变大些,应将蜡烛透镜,将光屏(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
    4. (4) 将蜡烛稍远离凸透镜,光屏上的像变模糊.要再次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可采用:

      ①若移动光屏,则应将光屏(选填“远离”或“靠近”)凸透镜;

      ②若不移动光屏,则可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再放上一个焦距合适的透镜.

    5. (5) 小华测焦距f时,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在透镜下方的白纸上呈现一光斑时,测得光斑到透镜的距离为L,将白纸再靠近透镜一段距离,发现白纸上又出现了相同大小的光斑,则Lf(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小华取一发光的小电灯放在凸透镜主光轴上离光心距离为L处,在透镜另一侧将白纸沿主光轴逐渐从透镜处远离透镜过程中,纸上的光斑大小将

      A.一直变大    B.一直变小     C.先变大后变小    D.先变小后变大.

  • 19. 在做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时,小明取长50cm的细玻璃管注满水,管中留一个小气泡,将玻璃管反转后,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如图1所示.

    1. (1) 小明将实验所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中,请你在图2的坐标中画出s﹣t图象.

      从0点开始的距离s/cm

      0

      10

      20

      30

      40

      5mm高的气泡从0点开始的时间t/s

      0

      5

      10

      15

      20

    2. (2) 从实验数据和所画的图象,小明认为:小气泡所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他判断的依据是:,可求出小气泡上升时的速度为cm/s.
    3. (3) 小明换用粗玻璃管又做了2组实验,数据记录如表所示.

      从0点开始的距离s/cm

      0

      20

      40

      60

      80

      1cm高的气泡从0点开始的时间t/s

      0

      3.6

      7.1

      10.8

      14.4

      2cm高的气泡从0点开始的时间t/s

      0

      3.2

      6.4

      9.6

      12.8

      分析数据可知:(选填“大”或“小”)气泡运动较快.由于气泡上升较快,会造成时间的测量难度较大,为了解决这一困难,根据小明的实验数据,请你提出一点建议:

    4. (4) 本次实验中,小明还发现,玻璃管与水平成60°角放置,管中气泡的上升要比竖直放置快一些;而当玻璃管水平放置时,气泡几乎不动.

      ①根据此现象你猜测:随倾斜角度的增大,气泡上升速度的大小将

      ②玻璃管与水平方向夹角α成60°角放置时,气泡速度是不是最大呢?为了验证此猜想,他该如何操作?

  • 20. 一坐在火车上的乘客记录了他匀速通过长1600m的隧道的时间为40s.
    1. (1) 则火车的运行速度为多少?
    2. (2) 若这列火车长200m,则整个火车在隧道中的运行时间为多少?
    3. (3) 若这辆火车以相同的速度行驶,完全通过另一隧道的时间为1min,则这一隧道的长度为多少?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