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生物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9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8 生物的变异与进化

更新时间:2019-02-21 浏览次数:361 类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2018高二上·嘉兴期中) 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 变异的方向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B . 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C . 通过人工选择培育的新品种不一定适应自然环境 D . 自然选择不是进化的唯一因素
  • 2. 洋葱是二倍体植物,某同学用低温诱导洋葱根尖细胞染色体加倍并获得成功.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 低温诱导只能使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染色体加倍 B . 低温诱导过程会使细胞出现不完整的细胞周期 C . 根尖细胞分裂中包括细胞核分裂和细胞质分裂两个过程,两者是不同步的 D . 低温诱导根尖细胞染色体加倍时,可能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异,也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 3. (2016高二上·长泰期中) 下列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 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的定向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B . 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 . 地理隔离使种群间基因不能交流,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D . 共同进化就是物种间在相互中不断发展和进化
  • 4. (2015高三上·茌平期末)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 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生物变异与进化的方向 B . 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C . 人类进化过程中,基因库中的基因是不断变化的 D . 若物种乙是由物种甲进化来的,则物种乙和物种甲之间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 5. (2017高二下·濮阳期末) 如图是某个二倍体(AABb)动物的几个细胞分裂示意图.据图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 甲细胞表明该动物发生了基因突变 B . 乙细胞表明该动物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发生基因突变 C . 丙细胞表明该动物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发生交叉互换 D . 甲、乙、丙所产生的变异均可遗传给后代
  • 6. (2017高三上·潮南开学考) 下列关于可遗传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A基因可自发突变为a1或a2基因,但a1基因不可恢复突变为A基因 B . 杀虫剂作为化学因素诱导害虫产生抗药性突变,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 C . 基因工程中Ti质粒的T-DNA片段整合到受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的DNA上这种变异属于基因突变 D . 有性生殖的生物,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间可以发生基因重组
  • 7. 果蝇灰体对黄体为显性,相关基因E、e位于X染色体上。用X射线处理一只灰体雄蝇,然后将其与黄体雌蝇杂交,数千只子代(F1)中出现一只灰体雄蝇。检测发现,这只灰体雄蝇Y染色体上多了一段带有E基因的片段。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 . 亲代灰体雄蝇的变异发生在胚胎时期 B . 实验结果说明突变具有低频性 C . F1中灰体雄蝇的出现是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结果 D . F1灰体雄蝇与黄体雌蝇交配,后代雄蝇都是灰体
  • 8. (2017高三上·黑龙江月考) 枯草杆菌野生型与某一突变型的差异见下表:(  )

    注P:脯氨酸;K:赖氨酸;R:精氨酸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S12蛋白结构改变使突变型具有链霉素抗性 B . 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结合抑制其转录功能 C . 突变型的产生是由于碱基对的缺失所致 D . 链霉素可以诱发枯草杆菌产生相应的抗性突变
  • 9. (2017高二下·宁波期末) 下列关于真核细胞中染色体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染色体组整倍性变化必然导致基因种类的增加 B . 染色体结构变异是个别碱基对增添或缺失造成的 C . 染色体片段位置颠倒会影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顺序 D . 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 10. (2017·潍坊模拟) 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染色体结构变异是可以用显微镜直接观察到的 B . 病毒基因整合到宿主细胞DNA上属于基因突变 C . 由环境诱发的变异是不能够遗传的 D . 三倍体植物产生的配子有50%可育
  • 11. (2017高三上·海淀期末) 除草剂敏感型的玉米经辐射获得了抗性突变体,敏感和抗性是一对相对性状.关于突变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若为染色体片段缺失所致,则该抗性基因一定是显性基因 B . 若为基因突变所致,则抗性基因与敏感基因的碱基序列一定不同 C . 若为染色体易位(移接)所致,则四分体时一定发生了交叉互换 D . 若为一对碱基缺失所致,则该抗性基因一定不能编码肽链
  • 12.

    如图表示发生在常染色体上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该变异能通过显微镜观察到 B . 该变异发生在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之间 C . 该过程导致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 D . 该变异导致染色体上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 13. (2017高二下·玉山期中) 家蚕中,基因S(黑缟斑)、s(无斑)位于2号染色体上,基因Y(黄血)和y(白血)也位于2号染色体上,假定两对等位基因间完全连锁无互换。用X射线处理蚕卵后,发生了图中所示的变异,具有该类型变异的一对家蚕交配产生的子代中,黑缟斑白血:无斑白血为2:1。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缺失杂合体和缺失纯合体的存活率相同 B . 具有乙图基因的家蚕表现为黑缟斑、白血 C . 具有甲图基因的家蚕交配产生的后代有三种基因型 D . X射线照射后发生的变异为染色体缺失
  • 14. (2017高三上·东城期末) 下列关于常见作物育种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利用杂交育种可培育出新物种,促进生物的进化 B . 利用单倍体育种可获得纯合子,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C . 利用多倍体育种可增加染色体的数目,获得茎秆粗壮的植株 D . 利用诱变育种可增大突变频率,利于获得新基因
  • 15. (2018高二上·哈尔滨月考) 下图表示培育高品质小麦的几种方法,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a过程可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快速获得纯合子 B . b过程需要进行不断自交来提高纯合子的比例 C . YYyyRRrr通过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植株为二倍体 D . 图中的育种方法有单倍体育种、杂交育种和多倍体育种
  • 16. (2017高三上·石景山期末) 某昆虫的长翅(B)对残翅(b)、黑体(E)对灰体(e)为显性,这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环境导致bbE_基因型和B_ee基因型的胚胎致死.若纯合的雄虫(BBEE)与雌虫(bbee)交配,则F2群体中E的基因频率是(    )
    A . 50% B . 60% C . 40% D . 100%
  • 17. (2017高三上·东城期末) 澳洲某小岛上生活着两种棕榈科植物.研究认为在200万年前,它们的共同祖先迁移到该岛时,一部分生活在pH较高的石灰岩上,开花较早;另一部分生活在pH较低的火山灰上,开花较晚.由于花期不同,不能相互授粉,经过长期演变,最终形成两个不同的物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这两个物种的形成是定向变异的结果 B . 最初迁移到该岛时,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差别较大 C . 花期不同阻碍了基因交流,最终形成了生殖隔离 D . 若将这两种植物种植在相同环境中,它们能杂交产生可育后代
  • 18. (2018高三上·德化模拟) 以下有关基因重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能导致基因重组 B . 姐妹染色单体间相同片段的交换导致基因重组 C . 基因重组导致纯合体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 D . 同卵双生兄弟间的性状差异是基因重组导致的
  • 19. (2018高三上·德化模拟) 利用月季花的枝条扦插所产生的后代与利用月季花的种子播种所产生的后代相比,关于其变异来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 前者不会发生变异,后者有很大的变异性 B . 前者一定不会发生基因重组,后者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C . 前者一定不会发生染色体变异,后者可能发生染色体变异 D . 前者一定不会因环境影响发生变异,后者可能因环境影响发生变异
  • 20. (2018·濮阳模拟) 从树叶螳螂到油炸年糕蠕虫,2017年新发现的物种令人惊奇。下列关于这些新物种进化发展的解释,正确的是(    )
    A . 新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 B . 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C . 自然选择的实质是选择物种的有利基因,不决定新基因的产生 D . 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捕食或竞争来实现的
二、综合题
  • 21. (2017·长春模拟) 玉米非糯性(W)对糯性(w)为显性,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9号染色体上.若9号染色体某一区段缺失,不影响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区段缺失的雄配子不育而雌配子可育.请回答:

    1. (1) 该变异会使排列在9号染色体上的基因的发生改变而导致性状变异.

    2. (2) 现有染色体正常的糯性玉米和一条9号染色体区段缺失的非糯性玉米(该玉米不含w基因),请完善下列杂交实验以判断玉米的非糯性基因是否在缺失区段上:

      ①选择上述材料进行杂交,其中(糯性/非糯性)玉米做母本;

      ②获得F1

      ③结婚分析与判断:

      若F1中非糯性:糯性=1:1则

      若F1

    3. (3) 经实验证实控制玉米非糯性的基因在缺失区段上,让上述实验中所获F1自由交配,F2中基因型为ww的个体出现的概率是

  • 22. 假设某种一年生植物的种群足够大,随机交配,不考虑迁入、迁出和突变。连续三年在幼苗期统计种群关于R(r)基因各种基因型所占比率。第二年统计结果如表格所示。


    RR

    Rr

    rr

    第二年

    4/9

    4/9

    1/9

    1. (1) 若基因R(r)对植物生活力无影响,三年间R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是;与第一年相比,第三年RR个体所占比率。(填“增加”、“减少”、“不变”)
    2. (2) 若r r个体在花蕾期死亡,RR和Rr正常开花结实。第一年RR和Rr个体的比率为 。第三年纯合子所占比率为 。R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是(填“增加”、“减少”、“不变”),原因是
  • 23. (2016·贵阳模拟) 在作物育种中,矮生性状一直是农作物性状改良的方向.某实验室利用一定的方法从野生型水稻(株高正常)中获得甲、乙两种矮生突变体,并对其展开了以下研究,结果如下.(注: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

    结果1:检测发现,甲植株中仅赤霉素含量显著低于野生型植株,喷施赤霉素后株高恢复正常;乙株各激素含量与野生型大致相等,喷施各种激素后株高都不能恢复正常.

    结果2:将甲植株与野生型纯合子杂交,F1全为正常,F1自交,F2表现型和比例为正常﹕矮生=3﹕1.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有人提出甲、乙的突变可能是染色体变异所致,请简述从细胞水平对此进行初步判断的思路.
    2. (2) 若证实甲、乙为基因突变所致,在实验室常用方法获得突变体,假设甲植株突变基因为a(A控制赤霉素的产生),乙植株突变基因为B(b基因控制植物激素受体的合成或合成途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只考虑甲、乙为纯合子情况下,将甲、乙植株杂交后得F1 , F1自交得到F2 , 则:

      ①根据结果2判断,甲植株是由原来的(显性/隐性)基因突变而来的.

      ②甲植株的基因型是 , 乙植株的基因型是 , F1表现为

      ③F2中表现型矮生﹕正常= , 理论上F2矮生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占

  • 24. (2018·北海模拟) 女娄菜为X、Y型性别决定的雌雄异株植物,在某野生种群中发现少数几株窄叶型女娄菜(突变型)雌雄均有,雄株产量高于雌株。
    1. (1) 若己证实窄叶为基因突变所致,有两种可能:一是显性突变、二是隐性突变,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方案加以判定。(要求写出杂交组合,杂交结果,得出结论)
    2. (2) 若己证实为窄叶显性突变所致,突变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还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请设计 一个简单实验方案加以判定(要求写出杂合组合,杂交结果,得出结论)
    3. (3) 基因频率是指,野生女娄菜种群历经百年,宽叶基因频率由98%变为10%,则女娄菜是否己发生了生物的进化,为什么?
  • 25. (2018高二上·吉林期中) 综合大熊猫化石及现存种类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研究,传统的观点认为大熊猫的濒危是进化历程的必然。最新群体遗传学的研究表明,现存大熊猫并未走到进化历史的尽头,仍然具有进化潜力。请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及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 (1) 一个大熊猫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
    2. (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的基本单位。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多种,如自然选择和等。
    3. (3) 突变、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
    4. (4) 如果大熊猫种群无限大,群体内的个体随机交配,没有突变发生,没有任何形式的选择压力,那么群体中的各种基因型的比例每代保持不变。对某地一个种群随机抽样调查,测知该种群中有基因型AA、Aa、aa的个体若干只,由此可以计算出A和a的基因频率。而根据A和a的基因频率,可以推测出这个种群中Aa的频率(N)大约是______。
      A . 0≤N≤100% B . 0<N≤50% C . 0≤N<50% D . N>50%
    5. (5) 下图中曲线a表示使用诱变剂前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曲线b、c、d表示使用诱变剂后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

      ①由a变为b、c、d体现了

      ②最符合人们生产要求的变异类型是曲线

  • 26. (2017高二上·泸水期中) 假设小麦的低产基因用A表示,高产基因用a表示;抗病基因用B表示,不抗病基因用b表示,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下图是利用低产抗病小麦(AABB)及高产不抗病小麦(aabb)两个品种,通过多种育种方式培育出高产抗病小麦(aaBB)新品种的过程图解,请据图回答:

    1. (1) 经过①、②、③过程培育出高产搞病水麦 (aaBB)新品种的育种方法称为,原理是(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2. (2) 经过⑥过程的育种方法叫做 。除利用X射线等物理因素处理生物外,还可以利用亚硝酸等因素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但利用这种方法不一定能获得高产抗病小麦(aaBB)新品种,因为这种变异是(定向的、不定向的)。
    3. (3) 经过④、⑤过程的育种方法称 (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从育种周期来看,这种育种方法的优点是
  • 27. 科研人员以纯合的抗线虫病(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萝卜和不抗线虫病油菜为亲本杂交,通过如图所示途径获得抗线虫病油菜.

    1. (1) F1植株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染色体不能,因而高度不育.用处理,形成异源多倍体.
    2. (2) 将异源多倍体与亲本油菜杂交(回交),获得BC1 . BC1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可表示为(用方框中字母表示).BC1在产生配子时,R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随机分配到细胞任意一极,其它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分配正常,用BC1与油菜再一次杂交,得到的BC2植株群体的染色体数目范围为
    3. (3) 选择染色体数为39的抗线虫病BC2植株自交,正常情况下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若染色体数为38的后代植株也具有抗线虫病的特性,则可能原因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