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7届广东省广州、中山、深圳、汕头、佛山、揭阳七校联合体...

更新时间:2017-03-24 浏览次数:617 类型:高考模拟
一、<b >单选题</b>
  • 1. 制度设计关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柳宗元论及秦汉史事与制度时,用“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相评。其所肯定的制度是(    )

    A . 分封制 B . 宗法制 C . 郡县制 D . 世官制
  • 2. 唐代元稹《估客乐》诗云:“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迎客兼说客,多财为势倾。客心本明黠,闻语已心惊。先问十常侍,次求百公卿。侯家与主第,点缀无不精。归来始安坐,富与王者勍(强)。”下列对该诗的解读,不合理的是(    )

    A . “长安城”有常设的商业区 B . 商人交结长安权贵 C . “估客”是财力雄厚的大商人 D . 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 3. 军机处最主要的职掌是所谓的“承旨书谕”,上谕下发有“明发”和“廷寄”两种。明发上谕指交内阁发抄,宣示天下的谕旨;廷寄上谕是由军机大臣直接密寄具奏人的谕旨,需封入信函,交兵部加封,加急传递。这表明(    )

    A . 军机处成为内阁的上级机构 B . 军机处直接参与机要政务的决策 C . “廷寄”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管 D . “廷寄”减少了中央决策的失误
  • 4. 黄宗羲言:“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以上言论(    )

    A . 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 B . 否定了君主制度 C . 主张建立法治社会 D . 强调对民意的尊重
  • 5. 清光绪年间,有大臣上奏称:“棉布为中国自有之利,本无须取给于外洋,乃洋人以机器织成,幅宽盾(质)细,价廉而适于用,人皆便之,反弃土布而不用。其夺我之利,实为最巨。”此现象反映了(    )

    A . 棉纺织业彻底衰败 B . 自然经济日渐解体 C . 经济结构全面转型 D . 农产品开始商品化
  • 6. 1905年,《民报》第一号刊载了四幅人物画,目录标题分别是“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大伟人黄帝”、“世界第一之民权主义大家卢梭”、“世界第一之共和国建设者华盛顿”、“世界第一之平等博爱主义大家墨翟”。《民报》此举的根本目的是(    )

    A . 利用报刊媒介进行民主革命的舆论动员 B . 考订黄帝、墨翟、卢梭、华盛顿的历史地位 C . 以中西杰出人物为标杆树立人生新坐标 D . 立足三民主义理论评价中西历史人物
  • 7. 阅读下表,表格数据反映了当时(    )

    中国工业资本中官营资本与私营资本的产值(1920—1936年)


    1920年

    1936年

    年均增长率

    官营资本

    1.84亿元

    2.22亿元

    1.18%

    民营资本

    2.51亿元

    16.32亿元

    12.41%

    A . 民营资本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 B . 官营资本迅速膨胀 C . 国内政策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D . 政府弱化经济控制
  • 8. 下图为1972—1985年中美贸易统计表(单位:百万美元),据此可知(    )

    年份

    中国的出口

    中国的进口

    1972

    32

    60

    1975

    156

    304

    1980

    1059

    3755

    1985

    3865

    3856

    A .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美经贸往来和外交关系严重受阻 B . 与苏争霸处守势导致80年代美对华贸易出现逆差 C . 中国外交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变化推动中美贸易发展 D . 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动推动中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 9. 有学者指出,“(古)希腊人反对祭司及其后继者监管并掌握法律知识的旧法系时过度乐观,以及对普通公民推理能力的依赖,使希腊人走上了极端:每位公民都是称职律师和法官,即使得不到法律专业阶层的帮助也是如此”。这一观点旨在(    )

    A . 肯定古希腊司法改革的成果 B . 揭示公民政治的民主性 C . 批评古希腊人法制意识薄弱 D . 强调司法实践的专业化
  • 10. 下表是英国出口值(单位:百万镑),从表中能得出的信息是(    )

    年份

    纺织品

    有机铁、废铁(包括机器)

    1865—1870

    54.2

    26.3

    5.4

    1886—1888

    59.5

    35.3

    10.4

    1895—1897

    55.9

    37.9

    15.8

    1907—1909

    87.6

    76.5

    40.3

    A . 亚洲国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日益扩大 B . 英国逐渐丧失了世界贸易的领先地位 C . 英国的重工业在世界市场上保持优势 D . 自由贸易促使英国工业结构发生变化
  • 11. 苏联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迫使民族地区搞单一经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如阿塞拜疆发达的石油业、旅游业和棉花生产业的主要收入都归国家所有,且失业率很高。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苏联工业化建设(    )

    A . 片面发展重工业 B . 区域分工,经济单一 C . 高度集权,侵犯人权 D . 片面强调国家利益
  • 12. 1961年,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后,提出的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大规模减税等立法方案均被国会否决,但他提出的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获得了国会的支持。这说明当时美国(    )

    A . 政府的决策受冷战思维影响 B . 顺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 C . 分权制衡原则受到冲击 D . 政府缩小“福利国家”规模
二、<b >综合题</b>
  •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养老”在中国古代的礼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据《礼记·王制》记载:“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汉代,统治者强调以孝道治理天下。《王杖诏书》中规定:70岁以上的老人,朝廷赐给手杖。凭此杖,老人可享受600石俸禄的官吏待遇。同时在乡里设三老,选地方年长且德高望重者任职,负责教化地方,解决民间纠纷。唐宋以后,保持了由皇帝宴请老人的习俗,称为“观酺”。如康熙六十大寿时,举办“千叟宴”,宴请天下老人。同时在全社会旌表高寿老人,对于年过百岁者,“照例给予建坊银,赠‘升平人瑞’匾额”。

    ——摘编自刘松林《古代中国的养老制度》

    材料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源于德国。德国俾斯麦时期,分别于1883年、1884年、1889年颁布了疾病、工伤、老龄和伤残三项法案,建立了三项保险制度。这一立法颁布后,很快被其它国家纷纷效仿。西方各国的养老保险,既有政府强制实行的基本养老保险,也有企业实施的保险,以及个人自愿参加的商业保险。1935年,美国通过了《社会保险法》,养老保险覆盖了95%的工薪阶层。英国在二战后实施了全民保障、全面保障。英国居民个人一生中都要与社会保障制度发生或多或少的联系,国家强制所有在毕业离校年龄和退休年龄之间的公民参加养老保险。

    ——摘编自赵书博《西方国家养老保险制度研究及借鉴》

    1. (1) 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中国古代养老制度和西方养老制度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养老制度出现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价值。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

    请以20世纪30年代某一个事例予以说明。(要求:紧扣论点、史实准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晰,中外不限。)

  •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唐前期主要实行府兵制。府兵从21岁服役,60岁免役,服役期间免除其个人的租庸调。府兵不脱离自己的乡土和农业生产,实行所谓兵农合一制。战时,中央从各地调集军队,高级将领临时委派,战争结束后,“兵散于府,将归于朝”。由于府兵必须自备兵甲衣粮,服兵役是一项沉重的负担。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作为府兵制基础的均田制日趋破坏,府兵纷纷逃亡。从高宗、武后起,由于同边境各民族的频繁战争,府兵得不到轮换,加上勋赏不行,府兵地位下降。府兵经常被长官当作奴仆使用,从事各种杂役,百性耻作‘侍官”。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府兵制名存实亡。723年,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一切费用均由国家负担,军事开支剧增。边疆节度使逐渐获得了独立征兵的权力。

    ——摘编自俞鹿年《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玄宗实行募兵制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玄宗实行募兵制的影响。

  •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旧金山会议于1945年4月25日正式开幕。与在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上只提出有限的补充意见不同,中国代表团在会议期间对联合国及其宪章进一步表明看法,提出新的提案。根据四大国商定,所有提案在提交大会或各委员会前,必须先经四大国审查批准。5月初,中国代表团向四国审查修正案小组会提出了对联合国宪章草案的三项新的修正案。……旧金山会议历时两个月,6月25日,全体大会通过《联合国宪章》,为联合国的正式成立奠定了法律基础。次日,大会举行宪章签字仪式。中国代表团在四个发起国中按字母列于首位,因此会议后期代替宋子文出任首席代表的顾维钧在《联合国宪章》上第一个签署了自己的名字。 四个月后,10月24日,联合国正式宣告成立。

    ——摘编自金光耀《国民政府与联合国的创建》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旧金山会议召开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代表团参加旧金山会议的影响。

  •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养廉银制度始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当年雍正帝正式降旨实行“火耗归公”,又称“耗羡归公”。(注:火耗,即银两在兑换、熔铸、保存、运解中有一定损耗,故征税时要增加损耗,这种附加称为“火耗”或“耗羡”。)规定“每两加耗五分”,耗羡归公后,作为政府正常税收,统一征课,存留藩库,从中提取“养廉银”,发给官吏作为生活补贴和办公费用,而且其数量大大超过正俸。支发各官的养廉银,有一定的标准,养廉银远远高出正俸标准,越是高品级的官员,养廉银越是优厚。督抚大吏每年一二万两,知县一二千两……从而达到“不使累及民间”,“上不误公,下不累民”的目的。

    ——董庆伟《清朝雍正时期廉政措施研究》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雍正王朝推行养廉银制度的主要特征。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雍正帝。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