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

更新时间:2018-08-14 浏览次数:479 类型:中考真卷
一、积累与运用
  • 1.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 赏(jiàn)    监(dū)      然开朗(huò) B . 拥(cù)      落(zhāo)    不一顾(xuè) C . 恼(ào)      玲(lónɡ)    隐天日(bì) D . 登(pān)     心(xù)      一代天(jiāo)
  •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赋闲   斟酌    奇山异水 B . 争辫   奇迹    别具匠心 C . 恳求   摇篮    珠光宝器 D . 应酬   婉惜   三顾茅芦
  • 3. 下列划线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科技引领发展,倘若人工智能技术得以广泛应用我国走进人工智能时代计日可待 B . 介绍广西风物、故事妙趣横生的《广西逸事》丛书,是献给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的厚礼。 C . 原是当年最高建筑的电视塔,如今隐没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中,已无一技之长 D . 这天风和日丽 , 南湖沿岸紫荆怒放,游人如织,让大不禁感叹:“人间最美四月天。”
  •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众多球迷汇集到世界杯举办地,谁都不能否认这不会给当地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B . 为改善城市生活环境,当地政府加大投入建设了多个休困公园,成为市民娱乐的新去处。 C . 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的召开,增进了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的桥梁,令人瞩目。 D .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在于它独到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在于深刻的思想内涵。
  • 5. 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 “真是献丑了。”小云拿自己的书法作品向长辈请教,“初学不久,技艺不精,敬请雅正” B . 送考仪式上校长热情致辞:“一将功成万骨枯!衷心祝愿同学们得偿所愿,中考大捷!” C . “广播已说要放包安检,你没带耳朵啊?”车站工作人员批评直接背包过安检的小林。 D . 同学提醒我:“记得坚持锻炼哦!”我回应她:“放心吧,我没忘,你不必多此一举。”
  • 6. 下列依次填入文段面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阅读给予人的馈赠与帮助可谓无穷,它是一种最好的心灵涵养方式。阅读可得良师益友,____________;阅读让入心生安宁,____________;阅读亦能怡情养颜,____________。

    ①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对镜觉面目可憎”,多年沉淀积累,琢颜如玉

    ②李涉语:“偷得浮生半日闲。”静坐一隅捧卷而读,内心澄激

    ③于谦有诗:“书卷多情似故人。”穿越时空倾情交流,耐畅淋漓

    A . ①②③ B . ②①③ C . ③①② D . ③②①
  • 7.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一门父子三词客”指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人也并称“三苏”,苏轼为“大苏”。 B . 海伦·凯勒是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其代表作。 C . 古时男子十八岁行加冠礼,仪式上男子束发戴帽,后人就常用“冠”或“加冠”表示成年。 D . “飞来山上千寻塔”“方七百里,高万仞”中的“寻”“里”“仞”都是古代的计量单位。
  • 8. 下列关于文学名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在《骆驼祥子》中,“他只是个有时候教点书,有时候也作些别的事的一个中等人物……他的家庭是沙漠中的一个小绿洲”,这里的“他”就是被祥子看成圣贤的刘四爷。 B . 真假孙悟空都神通广大,沙僧、菩萨、玉帝、唐僧、地藏等均不能辨出真假,直至来到如来佛祖面前,被佛祖轻而易举判出真假。真悟空打死假悟空,师徒团聚。 C . 格列佛在慧骤国遇到很有理性、观察敏锐而且判断正确的慧骃马,对它项礼膜拜,学它走路,模仿它说话的腔调。当慧骃马要求他离开时,格列佛非常悲伤。 D . 水浒英雄各有绰号,有些绰号鲜明地概括出人物的特征,如“豹子头”,突出林冲“生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神行太保”则突出戴宗能“程途八百里,朝去幕还来”。
二、现代文阅读(一)
  • 9.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炎黄子孙的情意结—中国结

    采薇

        ①中国结作为我国特有的手工编织工艺品,渊源久远,始于上古,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最初,古人的铜镜背后一般都有绳纽,可以系上绳饰,方便手持。后来,窗帘、帐钩、笛箫、香袋等下方常系有美观的装饰结。几千年来,这些美丽的绳结代代流传,它们从旧石器时代的缝衣打结推展至汉朝的仪礼记事,再演变成为今天精致的艺术品。因其外观对称精致,符合我国传统装饰的习俗和审美观念,故命名为“中国结”。从《红楼梦》第三十五回“白玉钏亲尝莲叶羹,黄金莺巧结梅花络”中的描写来看,中国结在清代是一种非常流行的装饰品,而且已经不局限在女性服饰之中。只不过那时不叫“中国结”,而叫“络子”。

    ②中国结包含着非常多变且丰富的结绳工艺,有同心结、团锦结、双钱结、十字结、吉祥结等,其工艺之精妙令人啧啧称奇。中国结以其独特的东方神韵和丰富多样的变化,充分体现了我国人民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北京申办奥运会的过程中,中国结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深受各国朋友的喜爱。

        ③中国结的编制大致可分为基本结、变化结及组合结三大类,它们具有共通的编结原理,可归纳为基本技法与组合技法。基本技法是以单线条、双线条或多线条来编结,运用线头并行或线头分离的变化,做出多彩多姿的结或结组。而组合技法是利用线头延展、耳翼延展及耳翼勾连的方法,灵活地将各种结组合起来,完成一组组变化万千的结饰。

        ④一件结饰讲究整体美,不仅要用线恰当、线纹平整、结形匀称,结与饰物还要搭配协调。选线时要注意色彩,若为古玉一类的古雅物件配编中国结,应选择含蓄的色调,诸如咖啡色或墨绿色;若为一些色彩单调、深沉的物件编中国结,夹配少许金、银或亮红等色调醒目的细线,会使整个结饰有栩栩如生之感。除了用线,一件结饰还包括镶嵌的圆珠、管珠等坠子,以及各种金银、玉石、珐琅等饰物,如果选配得当,整件结饰会显得更加璀璨夺目。

        ⑤中国结丰富多样的图案样式常常包含着美好的寓意,如最常见的同心结寓意白头偕老、永结同心,团锦结寓意花团锦簇、前程似锦,如意结寓意万事称心、吉祥如意,桂花结寓意高贵清雅、富贵无疆,双喜结寓意双喜临门,双钱结寓意财源广进……那车前窗上挂着的红红的平安结寄托着家人温馨的祈愿,吉字结、馨结、鱼结合成“吉庆有余”的意思。在新婚仪式上装饰的盘长结寓意一对相爱的人永远相随相依,永不分离。烟袋上的蝴蝶结因“蝴”与“福”谐音,寓意福在眼前、福运迭至。一根长长的丝线,曲曲折折中表达着人们的美好愿望,一串中国结就是一串代代相传的祝愿。

        ⑥中国结所展现的情致与智慧正是中华古老文明的审美内涵。对炎黄子孙而言更有着独特的寓意。绳线曲折回环、紧密相连,正如炎黄子孙紧密团结、心连一处。如今,中国结随着华人的脚步走向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每逢我国传统佳节,都能看到红红火火的中国结。无论是海外游子,还是驻守乡土的亲人,对所有炎黄子孙来说,挂起中国结的地方就是家。

    1. (1) 下列关于“中国结”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中国结为我国所特有,它是上古时期就已出现的一种手工编织工艺品,历史悠久。 B . 中国结得名的原因与其外观对称精致有关,它符合我国传统装饰的习俗和审美观念。 C . 中国结在编结原理相通的基础上,采用不同技法编结出类型不一、各具特色的结饰。 D . 中国结在《红楼梦》中有记载,清代称其为“络子”,是当时流行的女性专有饰品。
    2. (2) 下列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题目点明说明对象,揭示文章内容,指出中国结与炎黄子孙的关联,富有吸引力。 B . 第①段中划线的词语“一般”,表示绳纽出现的频率,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 . 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中国结图案寓意丰富美好。 D . 本文按逻辑顺序介绍中国结的起源、得名、工艺、编制、搭配及图案寓意等相关
    3. (3)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 . 中国结以其独特的神韵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唯一象征,北京申奥时深得各国的青睐。 B . 为达到整体美的效果,古玉一类的物件应配编含蓄色调的结,要讲究搭配的协调性。 C . 结饰变化万千靠组合技法,此法利用线头并行、耳翼延展及勾连,将各种结灵活组合。 D . 中国结蕴含炎黄子孙团结一心的独特寓意,所以,挂有中国结的地方就有华人家庭。
三、古诗文阅读
  • 10. 下列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 . 上阕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地域是边塞,季节是秋天,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了塞下风景与中原地带风景的大不相同。 B . 上阕后半部分景物描写极具感染力,边声、号角声写动,千嶂、长烟、落日、孤城写静,动静结合,生动地展现出一幅充满样和之气的战地画面。 C .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正面揭示了词人与征夫们的一种矛盾心理:他们思念家乡,却又因战功未建,不能如愿而归。 D . 整首词意境苍凉悲壮,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词中描写的是词人身临目见的景物,表达的是词人和他所理解的征夫们的感情,读来真切感人。
  • 11.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 (1) 下列句子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伐竹取/策之不以其 B . 以为底/一食或尽粟一 C . 光下澈/主人再食 D . 不可知其/林尽水
    2. (2) 下列句子划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潭中鱼百许头/以调素琴 B . 似与游相乐/至于负歌于途 C . 潭西南望/思不学则殆 D . 记之而去/不知有汉
    3. (3)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第①段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讲述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由小丘西行到看见篁竹、听闻水声,寻得小石潭,移动变化中景致不同,极具动态画面感。 B . 第②段特写游鱼的形神姿态,动静之间,游鱼形象丰满灵动,体现游鱼怡然自得的同时,也侧面凸显潭水的空明澄激,二者各尽其妙。 C . 第④段描述作者在小石潭停留的感受,突出一个“清”字,环境之清深入心神,作者顿感悠闲宁静,直接反映他纵情山水的精神追求。 D . 作者写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把自身遭遇、个人心境融入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道的忧伤悲凉之情。
    4. (4) 把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12.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田猎之获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州里。惟其所以不得,则狗恶也。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以。于是还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有以求良狗,狗良则数得兽矣。田猎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选自《吕氏春秋·不苟论》)

    【注】①州里:乡里。②惟:思,考虑。③疾;奋力,用力。

    1.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齐人有猎者

      ②狗良数得善矣

    2. (2) 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3. (3) 齐人“田猎之获,常过人矣”的原因是什么?由此,你得到什么启示?。
四、古诗文默写
  • 13. 按要求填空 
    1. (1) 苔痕上阶绿,。(刘禹锡《陋室铭》)
    2. (2) ,可以为师矣。(《论语》)
    3. (3) 万里赴戎机,。(《木兰诗》)
    4. (4)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5. (5)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诗人细致捕捉动物活动来展现初春生机的两句诗是
    6. (6) 完整默写杜牧的《泊秦淮》。

五、综合性学习
  • 14. 班级正在展“勇于担当,兼济天下”的主题活动,根据要求逐项完成以下任务:
    1. (1) 【观点论述】活动中,同学们观看了央视播放的纪录片《天国工匠》第八集“大任担当”。本集介绍了三位大国工匠:焊接火箭发动机的高级技师高风林、拼接兵马俑的文物修复师马字、手工打造飞机弧线的高级钣金工王伟。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担起了国之重任,

      但也都为此在时间、精力等方面做出了牺牲。观影结束后,“如何看待责任担当”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请围绕话题,发表议论,写观点、理由及结论。(80字以内)。

    2. (2) 【故事链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上图专我国古代一位在国难面前勇于担当的历史人物有关。请根据提示,简要叙写这个故事。(60字以内)

    3. (3) 【对联续写】下面有两副未完成的对联,请选择其中的一副,围绕活动丰题,续写下联。

      ①上联:能文能武迎挑战

      下联:

      ②上联:苏武牧羊不辱臣子使命

      下联:

六、现代文阅读(二)
  • 15.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山一样的屋顶

    李宣华

        ①一场冰雹把山村老家的屋顶瓦片砸坏了不少。母亲心急火燎地打来电话:“快,制止你爸,他要去屋顶修漏了呢?

        ②老家木屋是两层的木瓦房,屋顶的外形很普通,与别人家的并没有两样,中间高两头低,远远看去就像一座山。在我心里,老屋的屋顶永远都像壮年时的父亲那样结实,我清晰地记得,建屋那年我只有9岁那年,屋顶木构落架,敏捷胆大的我跟随矫健的父亲,从长长的木梯爬到屋顶帮工打下手。眨眼间,30多个年头过去了,木屋如同过了保修期的车辆,需要更多的精心呵护。就在去年春,一根屋顶瓦梁凹陷,孱弱的父亲不顾母亲劝阻,执意爬上楼顶修补。父亲颤颤巍巍修补的那一个多小时,是母亲如今想起来依旧后怕的度秒如年的煎熬期。她站在一处可以清晰看见父亲修补的地方,一动不动地仰着头,屏着气息瞪着双眼,唯恐一不小心就会惊扰了父亲。待父亲修补下梯,一向自诩身体比父亲好的母亲,忽然间身体酥软,晕厥了过去。

        ③电话里我就感觉到了母亲潮湿的眼泪在往心里滴。我要父亲接电话,执拗的父亲不接。老家离城太远了,开快车也得两三个小时。村里的年轻人为生计都到外打拼去了,在家的都是些“留守老人”,所幸我大多留有电话。于是,一个接一个地耐心打电话,恨不得每个大叔大伯大婶都能立马放下手中活儿往我家赶。虽然各自都有同样的雹灾遭遇,但他们还是如我所愿,热心地到我家,劝解我那急性子的父亲。直至,我和我带的工人师傅赶回了村里。

        ④对此,父亲根本不领情,还喋喋不休地嗔怪母亲给大家添乱。生性脾气好的母亲,一边一个劲地给父亲赔笑,一边细声细气地还嘴:“还以为年轻,都不记得自己岁数,不记得自己生病才好了多长时间了。”我趁势劝慰两位老人,一起搬到城里居住。哪知,就这事,两个人又和先前一样,把心齐到了一起:“不成,木屋没人看管霉得快,我们不在家,以后你们回来都没个站脚的地方。”

        ⑤我知道父亲对这栋木瓦房的感情。两次被我奶奶卖到他乡做人儿子的父亲,一心回村,白手起家,在住了几十年茅草房后,盖起这幢认为可以为一家人遮风挡雨的温暖木屋。随后几年,他又放眼长长远远,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在房子周边不同地段盖了三个木谷仓,平整出三块晒谷坪。一切的一切皆因为他在考虑,日后我们三兄弟成家后分家,能有所依靠,不会再像他当年和母亲结婚时一样眼前空空,要什么没什么。

        ⑥欧洲有句谚语说,每对老父母都是我们潜在的屋顶,他们离去,我们就像被掀掉屋顶坐在废墟中。说得多在理啊,爱在屋顶,爱如屋顶。父亲老了,但他的爱不会老,一如母亲对他的情真意切的爱。只是,岁月渐老,屋顶渐老,父亲对屋顶的爱,需要我们子女源源不断地输送养料,去支撑,去呵护。唯此,才能让我们子女不那么早尝到入座废墟的苦楚。

    (选自《智慧与思维》2018年第2期,有删改)

    1. (1) 文意以修屋为线索展开叙述,理清文脉,在空白方格内依序填写相应的内容。

    2. (2) 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的画线句子。
    3. (3) 第⑥段文字能否去掉?说说你的理由。
    4. (4) 本文的标题“山一样的屋顶”有怎样的含义?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
七、作文
  • 16. 时间是领语最好的容器。总要到了某个时刻,一些人才会悦纳珍视,一些情感才得以发觉珍惜,一些体验才能够真切获得,一些疑惑才可以清楚解答……

    请以“如今,才知道                       ”为题,叙写自真实的生活故事。

    要求:(1)在横线上把题目补充完整,并把题目誊抄到答题卡指定位置。(2)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600字。(3)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