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思想政治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5-2016学年天津市红桥区高一下学期期中政治试卷

更新时间:2017-03-10 浏览次数:764 类型:期中考试
一、<b >单项选择题</b>
  • 1. 习近平主席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谈到,读康德、黑格尔、费 尔巴哈等人的哲学辩论,“加深了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这强调了哲学是(    )

    A . 世界观人生观的学说 B . 启迪人类智慧的综合科学 C . 指导具体科学的综合科学 D . 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 2.

    一位同学在复习《百舸争流的哲学思想》时,绘制了右侧这幅图,其中空白处应该填“唯物主义”的是(    )

    A . A B . B C . C D . D
  • 3. 《尚书_洪范》认为,水、火、木、金、土是世界的本原,这是我们的祖先在治理水土等生产活动中萌发的(    )

    A .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B . 形而上学思想 C . 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D . 辩证法的思想
  • 4. 掩耳盗铃是一种错误而且可笑的行为,它错在(    )

    A . 没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B . 没有看到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C . 否认了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性 D . 用人的意识决定客观存在的物质
  • 5. (2016高二上·长春期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第一次实现了(   )。

    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③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④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6. 2016年3月,韩国棋手李世石与谷歌围棋AlphaGo人机大战让人们的担心再次被提起:机器人会不会在智能上超越人类?就像科幻电影中所描绘的:人被鴻人关在“动物园”中,供机器人观赏。这种担心(    )

    A . 否认了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B . 证实了机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C . 说明了人类认识发展的无限性 D . 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7. 暗物质被比作“笼罩在21世纪物理学天空中的乌云”,它由万有引力定律证实存在,却从未被直接观测到。日前,我国成功发射首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用它的“火眼金睛”寻觅宇宙“幽灵”暗物质,并成功获取了首批科学探测数据,这表明(    )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②人能够创造并认识规律③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④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A . ①③ B . ③④ C . ①④ D . ②④
  • 8. 下列属于意识能动性的有是(    )

    A . 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银发产业”迎来春天 B . 生命科学领域创新不断,推动我国农业连续多年丰收 C . 面临低碳经济冲击,全球资源、能源需求将趋于减少 D . 国际经济秩序处于新的转型期,全球经济复杂性上升
  • 9.

    下面漫画《塑造》所蕴含的哲理是(    )

    A . 认识的对象具有多重属性 B . 意识是移入人脑的客观存在 C . 认识受主体自身状况的影响 D .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 10.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的唯一特性是(    )

    A . 主体差异性 B . 可知性 C . 客观实在性 D . 实践性
  • 11. “创客”,是指出于兴趣与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人能产生各种创 意,是因为人的意识活动具有(    )

    A . 主体差异性 B . 社会历史性 C . 主动创造性 D . 直接现实性
  • 12. 有研究表明:人们习惯的形成与大脑底部的基底核有关,它会把经常重复的运动或行 为记忆贮存起来,当再次遇到这种行为时,大脑就会开启自动行为模式,而基底核的 病变可导致多种运动和认知障碍。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

    A . 意识离不开人脑,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 .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C .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D .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基础
  • 13. 哲学中有一个认识悖论:你要认识某种事物,一定是对这个事物有了一些认识。假如 我们对要认识的事物没有一点认识,我们怎么把它从众多的事物中选出来作为认识对象呢?对这一悖论最恰当的解释是(    )

    A . 人的认识具有无限性,人们对真理的追求是无止境的 B . 人的实践具有能动性,人总是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 C . 意识活动有自觉选择性,人总是首先认识自己关心的事物 D .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人的意识活动不能脱离客观存在
  • 14. “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

    A . 动就是动,静就是静 B . 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C .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D . 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 15. 欧布里德向朋友借钱后拖着不还,朋友前去讨债,欧布里德却说:“一切皆流,一切皆变,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而不是现在的我,您要讨债就向过去的我讨吧!”欧布里德的荒谬在于(    )

    A . 认为静止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B .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 C . 认为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相统一 D . 只承认相对静止而否认绝对运动
  • 16.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下列活动中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

    A . 张某对果树进行整枝修剪 B . 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 C . 文艺工作者到革命老区演 D . 某同学认真思考数学题
  • 17. “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之患?不临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下面对这一说法的理,正确的是(    )

    A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 .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D . 一切从实际出发
  • 18. 自从塑料被广泛使用以后,“白色污染”一直困扰着人类。最近,中美研究人员通过科学实验发现,黄粉虫可以吞食和完全降解塑料,他们还从黄粉虫体内分离出靠聚苯乙烯生存的细菌。这项研究对治理“白色污染”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    )

    A .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 .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 . 科学实验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 . 实践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 19.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    )

    A . 客观性 B . 能动性 C . 预见性 D . 主观性
  • 20.

    如图漫画揭示的哲理是:(    )

    A . 人的认识受主客体因素制约 B . 人的主观认识影响客观环境 C . 经实践检验的认识就是真理 D . 思想的高度决定认识的深度
  • 21. 以前,人们往往认为一切生物的生长都依赖阳光。现在科学家发现,在水深超过4000米的可见光不能到达的海底,在高温、高压、剧毒、缺氧的环境里,仍然存在大量海底热液生物,它们靠海底热液带的能量进行化合作用合成有机质而生产。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

    ①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

    ②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④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22. 在牛顿经典力学问世后的200多年时间里,许多科学家认为,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一“永恒定律”.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牛顿的运动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牛顿力学的“永恒定律”神话被告打破。这启示我们( )

    A . 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 . 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C . 对同一事物的判断因人的主观性而产生差异 D . 真理适用于任何已知和确定的历史条件和范围
二、<b >解答题</b>
  • 23.

    哲学是什么?古今中外,众说纷纭。看下图,回答问题。

    请归纳一下,什么是哲学,完成下表。


    哲学是什么

    对我们的启发

    从本以上看

    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

    学好哲学,终身受益

    从哲学与世界观的角度看

    不能把零散的,不自觉地世界观当成哲学学说

    从哲学与方法论的角度看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看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况和总结

    从哲学与时代关系看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 24.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1. (1)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着什么展开的?他们的根本观点分别是什么?

    2. (2) 下列观点中,有的属于唯物主义,有的属于唯心主义。请你根据所学知识进行鉴别。

      哲学观点

      观点解析

      所谓派别

      神创万物

      天地万物都是神创造的

      存在就被感知

      只有我感觉(看、听、摸、闻)到的才是存在的。我感觉不到,它就不存在。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人的肉体存在,精神、灵魂才能存在;人的肉体消灭了,精神、灵魂也就不存在了。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自然界的运动有自己的规律,不为这样的好人而存在,也不为桀这样的暴君而消亡

  • 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位老师在自己的教育日记中写到:“大树有参天如云的梦想,小草有贴地行走的心愿,每一朵百合花都应该有自己的春天。”

    很显然,这是一位非常有思想的老师。假如你就是这位老师,请从哲学角度,谈谈你会如何实现自己的教育思想。

  •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逢雨必涝逐渐演变为我国大中城市的痼疾。这是因为传统城市建设处处是硬化路面,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容易造成逢雨必港、旱涝急转.2014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要求转变城市建设理念,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游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说明为什么要转变城市建设理念,建设海绵城市。

  • 27.

    看下图,回答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交通红绿灯,它美丽而又醒目,装点着我们的城市,同学们也都知道“红灯停,绿灯行”。

    虽然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红灯停,绿灯行”,但为什么偏偏规定为红灯停绿灯行呢?可否反过来规定为红灯行而绿灯停呢?科学研究表明,波长短的光容易被散射掉,绿光的波长要短一些,红光相对表现出较强的穿透能力,可使交通参与人首先看到红灯,从而保 证交通安全,这就是其中的道理。

    1. (1) 哲学上讲的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请问:“红灯停,绿灯行”,是不是哲学上的规律,为什么?

    2. (2) 运用规律的有关知识,说明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 28.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分析下表,回答问题;

    时间

    政策及其内容

    历史背景

    20世纪70年代

    定国策,

    “一对夫妇一个孩”

    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缓解人口与 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

    21世纪初

    提出“双独二孩”政策

    缓解社会养老压力、扩大内需

    2010 年

    提出“单独二孩”政策

    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劳动人口减少

    2016 年

    实施“全面二孩”政策

    我国生育率进入低水平,老龄化和少子化严重

    1. (1) 从哲学角度分析,上表中的“政策”与“历史背景”哪个属于物质、哪个属于意识?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2. (2) 运用所学认识和真理的有关知识,指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沿革中体现的哲学道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