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西省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一次质量检测试卷

更新时间:2018-09-25 浏览次数:352 类型:月考试卷
一、<b >选择题</b>
  • 1. 这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较为完整地继承了两河流域原有的法律精华,使其发展到完善地步。这一文献是指(    )
    A . 《俄底浦斯王》 B . 《汉谟拉比法典》 C . 《一千零一夜》 D . 《荷马史诗》
  • 2. 它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权利,而妇孺、外邦人、奴隶被排除在外。它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文中的“城邦”是(    )
    A . 雅典 B . 斯巴达 C . 罗马 D . 佛罗伦萨
  • 3. 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但因西欧城市兴起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而被恩格斯赞誉为“花朵”。促使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中坚力量是(    )
    A . 市民阶级 B . 封建主 C . 国王 D . 教会
  • 4. 古代世界各大洲、各地区和各民族的交往形式主要有暴力冲突和友好交往两种。下列历史事件中,不属于暴力冲突的是(    )
    A . 希波战争 B . 亚历山大东征 C . 罗马的扩张 D . 阿拉伯数字的传播
  • 5. 每年教历的十二月,世界各地虔诚的穆斯林都辛劳跋涉,千里迢迢来到麦加大清真寺朝圣。这些虔诚的人们信奉的是(    )
    A . 佛教 B . 道教 C . 伊斯兰教 D . 基督教
  • 6. “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下列符合该观点的历史事件是(    )
    A . 大化改新 B . 文艺复兴 C . 查理·马特改革 D . 丕平献土
  • 7. “人类统一的历史开始了,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世界各地的商品云集欧洲,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这一观点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
    A . 加剧了殖民扩张 B . 使用了蒸汽轮船 C . 传播了启蒙思想 D . 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 8. 九年级(1)班的李易峰同学在学完某单元后,根据所学知识整理制作了一张历史学习卡片(如下图)。根据卡片判断,这一单元的主题是(    )

    A . 资本主义的发展 B . 西欧走出中古时代 C . 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 D . 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和扩大
  • 9. “三角贸易”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及有利的地理条件下,以巨额利 润为动力,进行了数百年。下列对“三角贸易”的理解,正确的有(    )

    ①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造成了非洲长期的贫困与落后

    ③给美洲提供了大批劳动力      ④最先进行“三角贸易”的是英国

    A . ①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 10. 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发展进程。下列不属于章西女王、玻利瓦尔两位历史人物事迹的共同点的有(    )

    ①使国家赢得了最终独立

    ②领导的是资产阶级革命

    ③领导反对殖民者的斗争

    ④沉重打击了葡萄牙殖民者

    A . ①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 11. 一座大理石的林肯雕像放置在纪念馆正中央,他的手安放于椅子扶手两边,神情肃穆。雕像上方是一句题词──“林肯将永垂不朽,永存人民心里”。林肯得到如此高的 评价的原因是(    )
    A . 他领导美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 B . 他领导北美殖民地脱离英国 C . 他废除黑奴制度,维护联邦统一 D . 他制定宪法,建立联邦共和制
  • 12. 他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第一次对整个生物界的发生、发展,作出了唯物的、规律性的解释,推翻了神创论在生物学中的统治地位,使生物学发生了一场革命和变革。这位科学家是(    )
    A . 法拉第 B . 爱迪生 C . 达尔文 D . 卡尔·本茨
  • 13.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这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型企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调节生产的作用。这段表述反映了苏俄的(    )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新经济政策 C . 农业集体化政策 D . 斯大林模式
  • 14. 以下史实及其影响(或结果)的关联,不正确的是(    )
    A . 《凡尔赛和约》——中国辛亥革命爆发 B . 《九国公约》—恢复到列强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C . 希特勒上台——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 D . 日本军部上台——世界大战亚洲策源地形成
  • 15. 下边这面红旗启用于 1923 年,由镰刀、锤子和闪耀的五角星组成。锤子象征工人阶级,镰刀象征农民阶级,五角星既象征工、农每一只手的五指(劳动力),亦代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与这面旗帜密切相关的事件是(    )

    A . 苏联共产党的成立 B . 俄罗斯的成立 C .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D . 苏联的成立
二、<b >非选择题</b>
  • 16. 步入近代社会以来,以法律为标志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逐步取代以王权为核心 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民主与法制建设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潮流。根据提示信 息,将下面的表格内容补充完整。

    国别

    法律性文献

    地位

    英国

    ①《

    确立“限制王权、议会至上”的原则

    美国

    ②《

    美国独立战争的纲领性文件

    ③《

    体现“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宪法

    ④《宅地法》和《

    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扭转了战局

    法国

    ⑤《

    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

    ⑥《

    近代欧洲各国资产阶级法典的范本

  • 17. 社会主义运动的崛起,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读图,回答相关问题。

    1. (1) 图一《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者是谁?
    2. (2) 归纳图二与图三所示历史事件的共同点。
    3. (3) 上述图片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主题?
  • 18. 两次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的影响是全面而又深刻的。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问题。

    材料一:德国担心俄罗斯的扩张,欲尽快发动战争,趁其内部矛盾突出、组织涣散时对其进行打压;奥匈帝国担心周边国家“反奥”情绪不断扩大,故对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刺事件反应强烈;俄罗斯则刚刚经历日俄战争带来的羞辱;德国作为经济快速增长国,迫切希望将经济实力转变为政治力量,向老牌帝国提出挑战。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不少政治家、社会历史学家预测战争的爆发难以避免,甚至持积极的“主战”态度。

    ——英国剑桥大学历史学教授埃文斯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键词:

    雅尔塔会议    日本偷袭珍珠港    日本签署投降书   德军闪击波兰   苏军攻克柏林

    斯大林格勒战役    不列颠之战    诺曼底登陆   德国签署投降书   德军突袭苏联

    材料三: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就是要学会相互尊重,在交流互鉴中共同进步。面对 法西斯的疯狂进攻,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的西方与苏联通力合作,对加快德意日 法西斯的灭亡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也证明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并不能成 为阻碍合作的理由。

    ——《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 周年的时代意义》

    1. (1) 根据材料一,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2. (2) 选取材料二中的关键词,简要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进一步扩大、转折和结束的全貌。
    3. (3) 根据材料三,写出世界反法西斯国家走向合作签署的文献,并分析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4. (4) 反思历史,我们怎样才能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 19.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9年发生的“大萧条”是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首次经济危机。它以华尔街股市大崩溃为先导,随之出现大量银行倒闭,千百万人的积蓄付诸东流,数千人跳楼自杀。美国随之步入严重的经济衰退,生产出现严重过剩,农业资本家和大农场主销毁过剩产品,86000家企业破产,失业率高达25豫。危机很快从美国扩展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并从金融危机转变成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危机与变革、前途与命运》

    材料二:我们现在的任务不是探测或开发自然资源,或者去生产更多的商品,而是更冷静、更平稳地管理好已有的资源和工厂,为我们的剩余产品重新开辟海外市场,解决消费不足的问题,按照消费状况调整生产,更公平地分配产品和财富,使现存的经济组织服务于人民。

    ——《罗斯福选集》

    材料三: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世界近现代史》

    1. (1) 简述材料一中“大萧条”的特点及其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政府“按照消费状况调整生产”的主要措施。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苏联实行工业化的突出特点,并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
    4. (4) 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罗斯福新政和斯大林模式的共同点。
  • 20. 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某校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以此为主题,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请你也参与进来吧。

    活动一:【识读地图——人类农业文明的摇篮】

    活动二:【解读数据——近代工业文明的兴起】

    活动三:【史料分析——阐释重大历史事件】

    材料一: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材料二: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活动四:【归纳总结—收获历史规律性认识】

    1. (1) 写出活动一图中A,B,C,D分别代表的农业文明的名称。
    2. (2) 简述活动一图中所示人类文明区域在经济和所处自然环境方面的共同特点。
    3. (3) 图一中,促使英国棉花加工量、生铁产量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4. (4) 从图二所示的数据中,可以提取到哪些有效的历史信息?
    5. (5) 请你从俄、日两场改革中任选其一,结合相关史实,分析其改革是如何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
    6. (6) 通过上述探究活动,你从中获得了哪些规律性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